- · 《土壤》栏目设置[09/07]
- · 《土壤》数据库收录影响[09/07]
- · 《土壤》投稿方式[09/07]
- · 《土壤》征稿要求[09/07]
- · 《土壤》刊物宗旨[09/07]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专家考察山西古墓,泥土出现红色痕迹,专家立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三千年古墓,现身山西,历史资料为何几乎没有记载?考古工作,历时6年,出土文物多达万件,竟不足一半?大型墓坑,惊现传说古物,墓主人究竟是何身份?现在让我们走进今天的纪
三千年古墓,现身山西,历史资料为何几乎没有记载?考古工作,历时6年,出土文物多达万件,竟不足一半?大型墓坑,惊现传说古物,墓主人究竟是何身份?现在让我们走进今天的纪录片,了解这座千古古墓的秘密。
据悉,周朝在历史上存在了791年,在此期间,大量功臣和王族子弟被分封各地成为诸侯,诸侯国也由此而生。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那些被周天子们分封的诸侯国早已经不复存在,我们了解的方式只能通过文献书籍或是历史遗迹。
17年前,在我国山西省运城市发现了周朝时期的诸侯国倗国,该国是一个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诸侯国。这个诸侯国与之前在山西临汾地区发现的霸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历史资料记载稀少。后来在考古发掘的时候,还挖出了红色泥土,甚至惊动了北京专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2004年的春天,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横北村的村民和往常一样正在田间劳作,却无意中在村北的地面发现了好几个人为挖掘的大洞。村民为此感到十分惊异,但鉴于山西省时常出土古墓,警觉的村民立刻推测可能是盗墓贼所为,于是立马就将此事上报给了当地的相关部门。考古专家接到消息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查看,结果在村民反映的地方发现了9个盗洞。
除此之外,考古人员还在附近找到了部分盗墓工具以及部分文物的碎片。这些物品的发现,让考古工作人员确定了横北村附近确实存在古墓,于是在短时间内组成了一支考古队,对这座古墓进行考古发掘。
经过初步的勘察,考古工作人员确定这是一座西周时期的古墓。对于这座古墓的发掘工作,从2004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10年,时间历时6年之久,挖掘面积多到8000多平方米,发掘古墓共计191座,出土文物2000多件。不过这些只是这处墓葬群的一部分,据估计已经挖掘的面积还不到总面积的一半。
考古工作伊始,工作人员最先挖掘的是1、2号大型墓坑,从其中发掘出的珍贵文物,数量多达14000多件,其中还包括数十件国宝级文物,比如:漆木器、陶器、青铜器、玉器等,其中8件青铜器还带有铭文。
考古工作人员对8件青铜器上面的铭文进行研究解读,发现这些都是倗伯为自己打造的青铜器。那么这位倗伯到底是什么身份呢?通过深入研究相关文献,终于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伯”是指西周时期的伯爵,是周朝天子分封的官爵,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倗,因此被人称作倗伯。
虽然在1、2号墓坑中发现了14000多件珍贵文物,但是考古工作人员在清理的时候注意到了一个问题,就是1、2号墓坑中的陪葬品数量分配不均。2号坑中的陪葬品明显要多余1号坑,并且在2号墓坑的清理过程中考古人员还挖掘出一件刻有铭文的青铜鼎。
在这件青铜鼎上,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倗伯乍毕姬宝旅鼎”8个铭文,用今天的意思表达,这是一件倗伯为毕姬打造的青铜鼎。在接下来的发掘过程中,还挖出了周王朝宰相赠与倗伯的青铜鼎,所以考古工作人员推测“毕姬”可能是周朝人。将这些信息进行总结,得到的结论就是:这座古墓的主人就是倗伯及其夫人毕姬。
在考古工作进展到第5天的时候,工作人员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就是在1号墓坑里,挖出的泥土中都带有红色的痕迹。考古工作人员立马暂停工作上来查看,最后确定这些红色痕迹竟然是丝织品,而且还是3000多年前的丝织物。
在考古界,丝织物是极为难以遇见的物品,因为它不像青铜器、陶器或者是瓷器那样容易保存,绝大多数丝织品都难以抵挡岁月的侵蚀,因此任何古墓出土丝织品都是一件足以轰动考古界的大事。虽然大家对于这个发现都表现得十分激动,但是这支考古队并没有发掘丝织物的经验,所以在研究之后决定先停止发掘工作。
暂时结束发掘工作的考古人员,立即向西安和北京方面寻求帮助,很快就有两地的专家赶到现场。在专家们的指导之下,很快就有面积大约10平方米的丝织物被从泥土中挖掘出来。经过考古专家们的鉴定,确定这件丝织品就是用来遮盖棺材的“帏荒”。
文章来源:《土壤》 网址: http://www.trqks.cn/zonghexinwen/2021/0512/1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