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土壤》栏目设置[09/07]
- · 《土壤》数据库收录影响[09/07]
- · 《土壤》投稿方式[09/07]
- · 《土壤》征稿要求[09/07]
- · 《土壤》刊物宗旨[09/07]
中国传统产粮大省培厚科创“新土壤”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在对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进行新一轮升级改造。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新华社合肥5月17日电(记者汪海月、马姝瑞、杭泽波)
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在对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进行新一轮升级改造。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新华社合肥5月17日电(记者汪海月、马姝瑞、杭泽波)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东成又接到了一笔新的订单:用于银行的无接触自助机设备。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公共场所对‘无接触'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我们的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将科幻电影中的视觉方式带入生活,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位来自皖北的29岁年轻创业者说。
不同于父辈们耕田务农的人生轨迹,201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韩东成,和同学范超创业研发“空中成像技术”。几年间,不到10人的创业团队发展到140多人,公司市场估值达数亿元。
两代人不同的发展轨迹,正是安徽这个传统产粮大省革新升级的缩影。2020年,安徽省粮食产量居中国第四,农业优势依旧;同时,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八,8559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
科技创新正成为这个传统产粮大省发展的“新土壤”,并不断产出新收获。
今年第一季度,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529亿元,同比增长18.7%,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产业体系加速形成,长鑫存储、晶合集成等芯片制造企业不断成长,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迈进国内“第一方阵”……
在安徽创新馆拍摄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模型。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工业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而高新技术产业又成为工业增长的‘龙头',增速远远超过GDP增速,体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刘爽说,合肥市去年GDP首次突破1万亿元,跻身长三角“万亿俱乐部”。
科技创新的转型非“一日之功”。
韩东成回忆起创业初期,资金不足,安徽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供了800万元的天使投资基金,解了燃眉之急。
“安徽科创氛围极为浓厚。受益于当地对科研企业的专项支持,公司在运营办公、专利申请及产品推广等方面均获得重大助力。资金方面,从天使轮到A轮融资也都获得了很大支持。”韩东成说。
据安徽省科技厅厅长罗平介绍,与2013年相比,2019年安徽省地方财政中科技支出的占比提高2.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
今年4月,安徽最新发布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清单》提出,2021年省财政继续安排130亿元左右,支持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型省份、“三重一创”、制造强省等;在加强人才培育引进方面,统筹安排各类人才专项资金6亿元左右,支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平台建设等。
“全社会不断凝聚科技创新共识,不断积蓄和激发科技创新潜能,是安徽科技创新的最大‘密码'。”长期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安徽创新馆馆长陈林说。
安徽省合肥市的“量子大道”及周边建筑。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除此之外,量子通信、稳态强磁场、聚变能、类脑智能等一批前沿科技不断蓄能,“九章”量子计算机、“嫦娥钢”、“墨子号”实验卫星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科技发展提供原始动力。
近期,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问世,操纵的超导量子比特达到62个,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
“量子计算机的超强算力在研发新药、金融理财等领域潜力无穷,量子产业未来的应用只受人类想象力的限制。”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张辉说。
本源量子于今年2月发布国产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其所在的合肥高新区云飞路有着“量子大道”之称,密布着20多家量子科技企业,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建树颇丰。
2014至2019年,安徽省累计68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截至2020年底,全省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210家,“一室一中心”28家,省重点实验室175家,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重要省份。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表示,科技创新是大变局的“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要抓平台,注重战略性布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中心、科大硅谷。要抓攻坚,突破卡脖子技术,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文章来源:《土壤》 网址: http://www.trqks.cn/zonghexinwen/2021/0518/1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