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土壤》栏目设置[09/07]
- · 《土壤》数据库收录影响[09/07]
- · 《土壤》投稿方式[09/07]
- · 《土壤》征稿要求[09/07]
- · 《土壤》刊物宗旨[09/07]
成泰燊解析电影《柳青》:扎根土壤的人民创作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 ? ? ? ?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 ——柳青 1905电影网专稿 ?一支笔杆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分量,可是要想书写一个时代、一群人却往往没那么容易。 柳青
“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
? ? ? ?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
——柳青
1905电影网专稿?一支笔杆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分量,可是要想书写一个时代、一群人却往往没那么容易。
柳青,原名刘蕴华,是我国当代著名小说家,陕西省吴堡县人,早年从事革命活动,创作的作品大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他的作品影响了像陈忠实、路遥、芦苇等陕西文学一众创作者们。
提起柳青,可能早已离我们很远,但他所创作出的《种谷记》、《创业史》以及《铜墙铁壁》等作品却始终在陕西文学创作路上熠熠生辉,尤其是《创业史》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 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细节的真实不是表面的真实。”在柳青的眼里,他的写作绝不仅仅观察那么简单,他像是把自己也放在了写作的世界中,想要去和笔下的人真真切切的生活在一起。
他放弃了坐在北京写作的优厚待遇,抛下所有的名利职位,来到陕西的皇甫村扎进这个他所深爱的土地,而这一扎就是14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着容易,一身西装革履来到种地劳作的农民群众中间,柳青深觉融入群众并不容易。这份格格不入,他无法深扎。
剃头、下地。 “既然要扎根人民,扎根土壤,我要从这个泥土里长出来,那么就是把以前的所有的东西要彻底改变。” 他抛去仅有的城市里带来的痕迹,过上了素衣麻布,试着和他们近一点,再近一点。
可就像编剧王力扶说的:“种地这事儿,它让做人和写书都变得复杂。”柳青的带着原先官员、作家的身份选择了农民,“在政治正确和文学使命上怎么建立自己的良知和怎么取舍自己的利益,就是更大的人性主题。柳青恐怕是第一个把几个身份合并成一个真正的农民的第一人。”
柳青讲道:“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是最关键的就是那么几步,一定要选择好。” 在60年代,他收到了第一笔稿费,拿出来捐给了机械厂,开医院,为皇甫村拉了电线。始终,他从未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
农民的苦难好像是自己的苦难,他也无法想明白的事儿。望着无际的黄土,他挣扎着往前,或许柳青满含热泪的道出:“我就是失败了,也是对文学的一种贡献。”才让那些时代之后一代代的笔杆子们做出同样的选择。
5月21日即将上映的《柳青》将柳青这个大写的人,重新拉近我们眼前也并不容易。演员成泰燊:“因为柳青这样一个作家,他是极其低调,他没有任何浮夸的东西,作为演员去接近这样一个伟大的灵魂吧,你不能有一丝一毫表演的成分,你只能是浸泡在他的精神世界,他的作品等所有的这些里面,让他的灵魂和精神在演员这个躯体里头复活。”
《柳青》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柳青的选择,柳青的怅然,他将一生中最热络的体察投向了那片土壤,投向农民,投向自己。他在塑造自我,同时选择和眼前的苦难并肩。在充满爱的这一天,感受《柳青》对现实的高温观照在合适不过了。
编导观察:柳青不是企业家,他的妹妹也不是柳红。一个在年轻人中几乎没有知名度的作家,却用自己的14年,扎根农村写作长篇。就像他说的,人的一生很漫长,但是关键要选好那么几步,柳青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在放大一个人的“良知”。(袁丹阳,《今日影评》 当期编导)
文章来源:《土壤》 网址: http://www.trqks.cn/zonghexinwen/2021/0522/1289.html